看大連服裝業發展之路
2011年07月16日
有人說,服裝產業是中國民營化最徹底的行業之一,而民營企業也天然地最能適應市場經濟。就在由“國有”向“民營”轉化的過程中,大連服裝產業出現了一系列知名服裝企業與品牌,“大楊”、“桑扶蘭”、“思凡”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。
時尚產業,要找對自己的定位,同時應該理順整個時尚產業鏈條各要素之間的關系
東北人愛美,大連尤甚。
“苞米面肚子,的確良褲子。”這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流行的一句戲言,形象地刻畫出“愛穿勝過愛吃”的大連人。
在計劃經濟時期,不要說大連,恐怕北方大部分省市的主要食物都是玉米。而“的確良”,是英文Dacron的音譯,如今則通常被稱作“滌綸”,是當時比較好的一種服裝面料。“的確良”通常指平紋滌綸面料,比較輕薄,適合做夏裝,而斜紋滌綸則稱為“滌卡”,通常作秋冬裝,耐洗耐磨,挺括有型,非常受歡迎。那時候,年輕人結婚能做一身滌卡中山裝就算奢侈了。
大連是位于遼東半島最南端的海濱城市。由于地理和歷史的原因,西服等服裝加工生產已有近百年歷史。20世紀60年代,少數企業已開始從事服裝加工出口。盡管開放之前,大多數企業處于封閉、半封閉狀態,但是臨港城市的優勢、服裝加工出口的經歷和大連人“愛美愛穿”的地域文化熏陶,已使大連服裝工業最先感受了流行新潮氣息,觸摸到國際時尚脈搏,產生了與時俱進、追逐時尚的渴望。
機遇總會青睞有準備的人。改革開放初期,大連服裝工業不失時機地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機遇,于是,一份份以補償貿易方式引進設備的協議成功簽訂;一個個中外合資合作企業在洽談后興建。
到了90年代中期,大連服裝出口專業廠從五個發展到近百個,設備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。以由于設備先進、工藝精湛,大連服裝遠銷50多個國家、地區和國內近30個省、市、自治區。尤其是西服、童裝、襯衫和夾克衫等產品供不應求。
作為重要的服裝生產基地之一,大連多次為國家組織的赴國外參展團提供時裝展品。大連服裝研究所曾在一年中五次為到國外參展的“國家隊”提供樣品,累計193件被選中,創全國同行業的最高紀錄。
有人說,服裝產業是中國民營化最徹底的行業之一,而民營企業也天然地最能適應市場經濟。就在由“國有”向“民營”轉化的過程中,大連服裝產業出現了一系列知名服裝企業與品牌,“大楊”、“桑扶蘭”、“思凡”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。
原先默默無聞、名不經傳的大連服裝名聲鵲起,并于1988年誕生了以服裝命名的城市節日——大連國際服裝節。
與其他服裝節不盡相同,大連服裝節更多地起到一種“城市名片”的作用,給大連這個濱海旅游城市增添了一抹時尚色彩,同時,對于大連服裝業的發展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。
而2011年的4月份,第一屆“大連春夏流行時裝周”也浮出水面。
在本屆時裝周上,“大楊創世YOUSOKU”、“思凡”、“富瑪尼”、“任汩”等品牌,以及充滿活力的大連工業大學的新生代們,一同“釋放宣言”,用他們的“青春·覺醒”,試圖進一步揭示大連時尚業的未來。
2011大連春夏流行時裝周,是個不錯的開始。大連時裝業從此不再只有“服裝節”一個平臺,“今后在春夏秋冬,這里都將會有時裝發布,”正如大連市服裝行業協會會長田平所說,“這對大連打造中國服裝名城、國際時尚之都是個好消息。”
本次時裝周期間的亮點很多。通過在本屆時裝周期間舉行的“思凡”發布會,能夠看出,為了參加這次時裝周,許多品牌還是很用心的。雖然場上的模特數量不是很多,不過,每一次模特穿出來的時裝,還是經常能夠讓人眼前一亮。而且,與在北京舉辦的各色時裝秀經常晚點不同,大連時裝周期間的所有表演都非常準時。個中原因,除了大連的交通狀況比北京好之外,肯定也和組織者的敬業態度不無關系。這方面,應該說大連市服裝行業協會的工作人員付出了辛勤的勞動。
時裝周期間的兩件小事,值得業內人士思考。
一件事,在一場晚間的時裝秀,記者一進場,按以往參加時裝秀的習慣,坐到了正對T臺的位置,誰知道,馬上有現場工作人員過來說:“對不起,這些位子是留給領導的。”記者表明身份,工作人員說,已經給媒體留好了位置。記者根據指示來到“媒體席”,感覺哭笑不得。所謂的“媒體席”,不過是在T臺邊上靠最里面的位置,留了幾把椅子。這個位置,對于一般的觀眾來說很好,而且能近距離欣賞模特的表演。不過,媒體不光是來欣賞的,還需要拍照報道,這個位置,除了模特的大腿之外,什么也拍不到。沒有辦法,記者只好跑到“領導席”后面,找了一個合適的位置,站著拍了一些。
第二件事,是在“思凡”秀期間發生的。在等待開場的幾分鐘里,記者擺弄著相機,做拍照前的準備工作,忽然聽到后面兩位觀眾說:“聽說,這次的活動都有政府贊助。”“那當然了,要不然,這種賠錢的事誰干呀!”
記者沒有求證此事的真偽,不過,按照國內慣常的做法,該觀眾的說法恐怕不是空穴來風。
在中國目前的經濟運行模式下,政府更像是一個家長,喜歡替企業“包辦”一些本該由企業出面的經營活動。這當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,但同時也留下一些弊端。打一個比方,就像中國教育模式下的孩子,覺得學習考試是為了大人,考了100分,要物質獎勵;考砸了,除了面子上過不去之外,孩子通常會感覺和自己沒有關系。
品牌做秀,當然是想更好地宣傳自己,向消費者傳遞時尚信息與消費理念。企業做品牌,是給自己做的,不能指望投入的錢馬上就能收回來,也不能指望每一筆投入都只賺不賠。做品牌,是一種功夫,是一種堅持。抱著“無利不起早”的心態,是做不了品牌的。
從另一個方面說,如果不需要花自己的錢來做秀,企業還會用心做嗎?
從當晚的秀來看,“思凡”為了這場秀,還是下了一番功夫的,可是,能保證其他品牌也都這樣用心嗎?
從這次大連春夏時裝周,不由得想到世界頂級的巴黎時裝周。
要想參加巴黎時裝周,靠的不是賣出去了多少衣服,有多少工人,也沒有哪一級政府出面包辦,而要看設計師是不是真的在服裝設計上有才華。而法國時裝工會花費如此巨大精力抬高參加巴黎時裝周的門檻,最終目的還是要讓品牌取得商業上的成功。
法國人把時裝周也計劃在商業鏈條中一環,是時尚產業的龍頭。而我們的有些時裝周,看上去和整個時尚產業鏈條有些若即若離。許多都由政府出資贊助甚至包辦,最好的觀看位置也都留給各級領導,而不是買手與媒體。
說到底,生意就是生意。一個產業做好了,各方力量都來錦上添花;做不好,卻少有人雪中送炭。
如今,OEM越做越難,這已經成為業界共識,隨著“招工難”,“用電荒”不斷出現,加工的利潤會越來越薄。時尚產業的出路,最終還在品牌。
如有任何問題,可以隨時添加微信免費咨詢,微信號:1465770699
下一篇: 名片上隱含的營銷秘密
上一篇: 毛紡面料知識:制服呢
